1,列文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2,在这部小说中,列文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的答案,信仰上帝,信仰“善”,就是人类唯一的天职。只有“善”让人人平等,让人们都坚定不移的相信,这种信念无法用理智解释,它超越了理智,超越因果关系。宗教在抛弃了外化的虚构后,它引导人类“爱人”,通过“爱”让它的信仰者们内心强大,心灵明亮。在他获得了信仰的同时,那些神秘的,解不开的谜团终于散去,列文终感到他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它大于了再遇吉娣的幸福,大于吉娣答应他求婚的幸福,大于他迎接新生儿的幸福,大于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含义的最高幸福。因此在小说的结尾,托尔斯泰寄予了列文最完满的自我道德完善结果:他终获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