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无信而不立”,但是现实社会往往许多人非常短视,为了利益而忽视了诚信。这种事自古就有,古人总结的非常好,下面看看大家从古人的智慧里能得到什么启发。
周郑交质为《古文观止》卷一·周文的第二篇,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的郑伯郑庄公在这里又出现了,同样还是扮演者被批判的角色。郑武公、庄公父子都是周平王的卿士,执政之官,掌握实权。平王担心郑国一家独大,想分权给虢(音通国)公,于是周和郑之间有了龃龉,互不信任。然后双方交换质子,周王子狐到郑国当质子,郑公子忽到周朝当质子。周平王驾崩,周朝人想要把卿士的权利分配给虢公,然后郑国开始各种作,先是四月郑大夫祭仲(上篇《郑伯克段于鄢》中也曾出场,与郑庄公进言答对)领兵抢了周朝温地的麦子,秋天又抢了成周的稻子。从此周朝和郑国开始有了嫌隙。然后作者通过“君子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内心不想真的做到诚实、守信,即便再盟誓质押也毫无用处。只要双方开诚布公互相谅解,以周礼来缔结盟约,虽然没有任何质押,但是谁也不能离间彼此的盟约。如果大家都诚实守信,那么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其中“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与后文《国风》及《大雅》中的篇章对应,“涧溪沼沚之毛”对应《国风》中的《采蘩》,“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对应《国风》中的《采蘋》,“潢污行潦之水”对应《大雅》中的《泂酌》。)更何况君子要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照周礼去做,又怎么会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来表明忠信的重要性。
读后体会一,春秋笔法。“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周平王说没有这事,然后周朝和郑国就交换质子。这真是神转折啊,从王曰:无之,到周郑交质这中间会发生多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想而知,如果拍成电视剧估计能弄个3~5级不成问题。而这里一笔带过,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真是欲语还休,让人玩味。
读后体会二,结尾一句“昭忠信也”表明作者态度,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依礼而行,忠信为本。通过描述虽然周郑交质,但是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周郑交恶,来说明忠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