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说,“医生,我是不是肾阳虚呀?”或者“医生,我是不是肝火旺,脾胃虚呀?”等等类似的问题。有的时候患者自己的确清楚自己是什么情况,但还有很多是自己以为清楚,实际上却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阳虚这个话题。
一般来说,要分辨是不是阳虚还是比较容易的。阳虚主要是指阳气虚弱,会所产生的一些症候。比如容易怕冷、手脚冰凉、腰膝冷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疲倦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喜欢吃温热的食物等等。
不同的脏腑又会相对有所不同,比如心阳虚还会出现心慌心悸、胸闷等;脾阳虚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肾阳虚还会出现腰酸膝冷,性功能减退等;肺阳虚会出现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等;肝阳虚会出现情绪低落,胸胁不舒,头晕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这篇文章想要讲的重点,因为上面这些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说很熟悉。但实际在人的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比较复杂的,大家在判断时容易出错。有三种情况最容易出错,是哪三种呢?
一、体内有饮邪时,如果理解不了这个饮邪,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湿。(简单说明一下:中医的饮有“水、饮、痰、湿”四种病邪,但来源都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很渴的时候喝大量的水,喝得太快,水没消化掉,可能就变成了饮邪,这时容易出现呕吐,甚至一天都不会想吃饭喝水,因为水饮停在胃里,影响脾胃运化。)当机体被水饮侵袭时,表现出来会有些像阳虚的症状,比如表虚风水证,会有怕风怕冷、出汗、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疲倦乏力、面色恍白等,用防己黄芪汤比较合适,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这样的证型在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水肿等等比较常见。
上面这个是水饮在体表,还有很多在体内的呢,比如饮邪在肺时,会表现出怕冷、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等,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比如饮邪在心脏,会表现出心悸、胸闷、气短、苔白滑等,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等等;还有在胃、脾、肾等不同地方的饮邪,都能表现出看似阳虚的症状。而治疗这些水饮,不是靠补阳气,更多的是通阳利水,水饮之邪才能通过小便或出汗排出体外。比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这些等等都没有补阳气的药。而上面这些水饮病在现代很多疾病都有体现,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病等等。
二、寒邪直中型,也会表现出一片寒象,但不代表机体一定是阳虚。比如我们晚上睡觉露脐受凉,第二天可能就胃痛了,这就是寒邪直中胃脘导致的。有一个很典型的病叫肾着病,在《金匮要略》说“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它的症状看起来特别像肾阳虚,实际上是寒湿侵于腰部导致的。这个病临床上也不少,很多风湿腰腿痛的,有这个证型,用这个肾着汤也合适。
三、寒热错杂型,就是又有寒证又有热证,尤其是热证的症状不明显,或者不清楚是热证症状时,更容易混淆。但是寒热错杂型很常见,尤其女性多见。一边有宫寒腹痛怕冷的症状,一边有烦躁、易上火或口干、喉咙痛的症状。男性有一些也是如此,下半身怕冷,小便清长,阳事不举;上面表现为急躁、口渴、舌红苔黄等。这些寒热错杂型如果表现在中焦肝胆脾胃的话,可能很多人就分不清自己是阳虚还是阴虚,是寒是热了。现代疾病中比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等容易出现这种寒热错杂的证型。中医在治疗寒热错杂的方剂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连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等。
所以大家在判断自己是不是阳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以上三种情况,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阳虚。如果不是阳虚,进行补阳容易导致病症加重。不要简单地认为不是阳虚就是阴虚,不是气虚就血虚。如果自己不会看,可以找中医大夫给你看,或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