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以育人为本,也许他从未预料到,自己当年的一句话日后会成为万千大众尤其是教师的口头禅。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孔子有一学生,名叫宰予,宰予这个人很聪明,思想很活跃,他非常的好学,但也常常会向孔子问一些很难以让人理解的,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他曾向孔子当面提出“三年之丧”的不可取,他说: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所以孔子评价宰予“不仁”,其实宰予的话也不无道理,只不过,他的想法与老师的思想冲突了,而宰予又是一个并不完全以老师的意志为自身意志的学生,就像如今学校里很多思想活跃,脑子聪明但又时常与老师顶嘴的学生一样,这种聪明叛逆的学生其实不一定会得到老师的欢心。
宰予还曾问孔子: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予还曾问孔子,井里有一个仁者,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跳下去救,跳下去救自己死了,不跳下去救就是不仁,该怎么办?
看看宰予问的问题,这完全就是给老师挖坑,回到救与不救都是错的,而孔子也并不傻,他一针见血的指责宰予说,你提的问题不对,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想方设法施救,但不可陷入井中,然后又顺道教育了宰予一下,“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迷惑!”
后来有一次,孔子发现这个让他头疼的学生大白天竟然在睡觉,于是他便很失望的说了下面几句话:
通过这段话不难体会孔子对宰予是多么的失望,而“朽木不可雕也”也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失望透顶的千古名句。
但宰予这样的学生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宰予的不盲目跟从与独立思考恰恰是如今学生所欠缺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