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文章,篇幅虽短,但以事明理,寓意深刻,是许多人读书时的深刻回忆。此文说明了一个道理:不断实践,就能熟能生巧。
至此,宋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的这篇文章,是个催人奋进、励志的故事,满满的正能量。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学语文教材里把《卖油翁》原文的最后一句删除了。因为这句话太扎心了!
文中主人公康肃公(陈尧咨)射箭技术高超,路边的卖油翁轻松表演了“把油通过钱孔注入葫芦里,而不沾铜钱”的雕虫小技,还淡然地总结道:这和你的箭法一样,谈不上高明,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被卖油翁严重打脸也就算了,文末那句话,伤害性更大:“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这与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有什么两样呢?
先说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众所周知,也是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文章,出自《庄子·养生主》。
大概意思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而且杀牛技术高超,动作娴熟、优美,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轮扁斫轮,出自《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大概意思是,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名的造车工人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突出了轮扁的技艺。
“轮扁斫轮”作为成语,就指精湛的技艺。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技巧,才能精益求精。
那么,《卖油翁》的中学语文教材里为什么要删除“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按我的理解,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对于现代人来说,文言文是个难啃的骨头。
《卖油翁》写于北宋年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仅要理解文言文的原意,更要理解、体会它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那么,如果不删除“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学生还得继续理解这句文言文中说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典故、涵义。
由此就增加了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果删除这句话,并不影响原文的完整性和中心思想。
《卖油翁》中的主人公康肃公(陈尧咨),并非普通人物。
陈尧咨的生活年代,比《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早几十年。
陈尧咨读书很厉害,在科举考试中曾是进士第一名。而且他和哥哥陈尧叟同为宋太宗端拱二年的状元,“兄弟状元”成为佳话。
学而优则仕,陈尧咨后来在北宋朝廷担任高级官员。他死后,谥号为“康肃”,可见他在朝廷的地位。
而且他善于书法,尤其是隶书。
这些优点已算是人中精英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射技超群,能以铜钱为标靶,一箭穿孔而过。
因而,作为晚辈,同样担任朝廷高官、北宋文坛代表人物的欧阳修,对于文武兼备的陈尧咨很尊敬,尊称为“康肃公”。
在《卖油翁》里,欧阳修先说了陈尧咨的射技高超,然后用路边一个卖油老头子的倒油技术,沉重打击了陈尧咨的自尊心,由“忿然”到“笑而遣之”,也即对陈尧咨先褒后抑。
至此,作为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官员楷模的陈尧咨,已经被拉下神坛。
如果再拿“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来比较,那就无形中把陈尧咨的形象、地位,等同于杀牛、木匠之类的人。
那么,读者就觉得陈尧咨不但盲目自傲,而且射技形同普通大众,从而也就减少了不断实践、提升个人技能的进取欲望。
“轮扁斫轮”的故事中,年过七旬的造车工人轮扁,与在堂上读书的齐桓公有一番对话。
轮扁认为,圣人已死,因而齐桓公所自豪的书中““圣人之言”其实是古人之糟粕。
进而,轮扁用制造车轮的现象,指出真知是要通过现实实践、灵活变通及总结而得来的。
诚然,轮扁所言有道理,但是一个工匠竟然把堂堂国君、“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教训了一顿,这使齐桓公颜面大失。
尤其是,轮扁竟然认为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言”是糟粕。这与一直倡导多读“圣贤书”的传统思想有所违背。
显然,这个故事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倾向。
那么,岂能简单地一删了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卖油翁》的末句该不该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