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系列”,借用毛主席诗词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豪迈意境,以“揽星九天”作为“天问”探测工程的图形标识。用“天问”一词命名火星的探测任务,有三重意义:
“天问”一词,最早源自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
在这篇373句的伟大诗篇中,屈原向苍天提出了总计171个问题。
在这171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显得很著名,那就是围绕着长远和未竞而问的,问题原文是:“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那就是日月和天体到底是如何连接归属的啊?众星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如何陈列于天空的呢?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设计了五大目标,代表了火星探测的最高技术水平。首先是通过探测火星全地形地貌,研究火星形貌特征,并开展火星地质构造成因研究;其次是针对火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研究火星表面土壤与水以及冰的分布和存量情况;三是通过对火星表面矿物成份的分析研究,识别火星表面岩石特征;四是研究火星大气情况;五是研究火星内部磁场情况。
我国最早探索太空的文献还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在《山海经》中有不少“人鸟一体”的记述,还有不少“人鸟一体”的怪异插图,如有一个地方叫羽民国,它的国民都长着一颗像鸟一样长长的头,人身上长满了羽毛等,这些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怪异画图,都表达了我国古人想借飞鸟以实现飞行的探索精神和美好愿望。
而更广为人知的则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后羿、西天王母娘娘以及嫦娥等人围绕着“不死之药”的故事,实际也寄寓了中国古代人们追求自由飞翔,探索月亮的愿望,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对自然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坚韧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