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从商周以前就有了,所谓的中是指居天下之中之意,国代表京城首都,是统治者居住的地区,中国也指中原王朝,中国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为荣,古代的华与夏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礼义之邦,华、夏作为中原,夷、狄、蛮、戎作为四方,相对而言,夷狄是指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区域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教养,不知书达礼,文明程度较低的地方。古人就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说法。意思是文化落后的地区,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统治的好呢。中国自古也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称谓,如果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表示中原国势衰微、礼崩乐坏,群龙无首相互攻伐,群魔乱舞互相争斗。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中原文明和汉族文化的强烈感染力和亲和力,以及中原地区物质条件的优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地且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各个民族不断汉化融合,凡是接受华夏文明的人,大体上都归纳为华夏范畴,华夏文化随之发展状大,中国的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就是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也不可避免地认同汉族文化而汉化,必竟文明是人类的进步,文明是人们的共鸣,历史上常常出现了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历史场面。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从周边文化中汲取营养而兼收并蓄。这既是华夏文明的有容乃大,也希望人类和平共存,文明繁荣,礼运大同。
封建社会是化家为国的朝代,在政治上是以家族政权而统治天下,往往以朝代表示国祚,统治者的改朝换代只是更换王朝政权的过程。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
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团结的基础,形成了多民族交融的大一统局面。中国由此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