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早年一位同事的故事吧。
我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中建七局下属的某公司动力站。有位同年分配来的朋友给我印象特深刻,三十年过去,偶尔还一块喝个小酒泡杯茶。
他性格外向喜欢聊天侃大山。刚来时他在分公司实习,好象是当施工员。那年头大学生紧缺,半年左右就到公司总部,听他说主要是做标书参加投标等。
因为专业不对口我实习期刚过就离开了公司,辞行时听他说已到总工办。感觉很快,就三、四年工夫,再有消息时他已是分公司经理。大概95年前后,听朋友说,这家伙没管住下面犯错误啦,被贬回工地带农民工干活。
02年我工作的公司征了块地建厂房宿舍啥的要投标,又遇上这家伙了。原来他自己办了家建筑公司。
几杯酒下去,听他一通吹牛后,不得不服。
那场被贬风波让他吹成幸运转盘。再下工地时,他那个兢兢业业,对现场的施工过程、材料把关,甚至堆放、安全措施所有细节都力争参与动手。每天上班带3包烟,全工地农民工都成了好友。
公司都传言他想表现重回领导岗位。岂知他真实目的,自己创办建筑公司。
那晚,他很认真的总结:有投标、总办、分公司管理经历后,重回工地干活,看到的和工地和管理都不一样。用上面的眼光参与工地干活时,会发现许多上下不对盘的事,仔细琢磨能有很多新思路。所以他拉着农民工们另立山头时顺风顺水,配合过的甲方、设计、监理都称他老师。连我这传播不广的工程也是设计跟他通报的消息。
说这故事不是建议题主走他那路,毕竟时代不同。但他重回工地时的心态值得借鉴。
做过管理,又沦落到工地农民工。一一这样的表述代表题主有些失衡,这可要不得。
应该更积极的去看待这事。管理去工地,这是行业收缩、精简的必然结果,但以收入而言应该只高不低。为什么这样?因为大势之下,价值天平正逐步向为产品直接增量赋值的工种岗位倾斜。
重回工地,以管理的经验看现场,以农民工执行角度看管理,挖掘真实需要,探究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绝佳的机会。
把握住,用心于工作,勤于对比思考。你会发现心不再那么累,兴许另个空间悄悄为你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