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逾州。
清溪的山是高远的,透过晨曦的雾霭,收入眼底的是朦胧般的意境。清溪的水是甘甜的,也是纯净的,就静静地在那儿流淌,随时恭候着远方的人来品尝。清溪的一切,在人们的眼里都似乎是一幅风景画,可以根据欣赏者的角度与心情来发现独到的美。
因为是第一次来清溪,所以李白对什么都感到稀罕,总想在短暂的行程里把清溪记录在心底,让清溪成为改变自己寂寞生活的桃源。
那时候唐朝的交通虽然很发达,但主要还是以水路为主。李白整理好随身携带之物,带上伶俐的书童,乘船开始有诗意的远行。李白每次出行都没有固定的目的地,他是走一路,喝一路,醉了就吟一路。在赏遍山河的同时,也把华丽的篇章留在了山川间,溶入了天地的寂寥中。
这天李白乘船经过嘉州时,刚在船舱睡醒的李白觉得有点闷热,便掀开船舱的布帘,来到船头。由于久居深宫,李白很久没有欣赏到山野乡村的自然风光了,更别说呼吸这傍晚时分的湖光山色了。他就象孩子一样,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从水面飘来的略带鱼腥味的江风,那感觉仿佛是吃着山珍海味一样舒畅。
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江天成一色。不知道什么时候天边已经挂起了一轮明月,月儿呈半圆型,但因时令的缘故,月儿没有透亮的神韵,让人看上去模糊一片,似乎月儿起了云雾。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觉得心情很明朗,大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慨。
就这样,李白顺着江流而下,一连走了数日,有天傍晚就来到了比较繁华的清溪(当时叫清溪驿)。在京城的时候,他就听同僚们说起过四川省犍为县的清溪驿,知道这里是个很热闹的集镇,人文景点比较有特色。
李白让船家停好船,带着书童就来到了清溪驿。他要在清溪驿住上一宿,好好品尝一下这里的美味佳肴:宋羊肉、清溪叶儿粑、石黎鱼火锅与杨包谷粑,更想在酒足饭饱后泡上一壶幽香清远的茉莉花茶,做一回快乐的清溪闲人。
夜晚的清溪,街头热闹非凡。各种美味小吃琳琅满目,街道两边尽是摆满了各色商品的货摊。李白走在清溪的小巷子里,饶有兴趣地听着街边小贩子的吆喝声。书童在一旁,也感到很新奇。
在一家酒楼前,李白终于经不起酒香的诱惑,走进了店堂。他倚窗而坐,点了几道清溪特色的小菜,让店小二烫了几壶清溪的白酒,一边看着清溪的夜景,一边小酌起来。
就在李白喝得兴趣盎然的时候,忽然耳边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二胡声。从那悦耳的曲调中,李白能感觉出来这是个很懂得音律的人弹奏的。对于在这样一个商业味道很浓郁的小镇,能欣赏到如此幽雅的乐曲,诗人大为惊奇,就想看个究竟,于是诗人打发小二去请那弹琴的过来。
片刻工夫,小二就带来一个衣裳褴褛的中年人,手上还提着一把破旧的二胡。李白仔细打量着他,虽然他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穷酸,可从他的眼神里诗人看到了闪烁的才气。
经过一番交谈,李白才知道对面的中年琴师当年还是个落第的进士。因为穷困,所以才没有踏入官场,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沦落到了靠写曲卖唱的地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从心里涌起对他的怜悯,于是让他落坐一起喝酒谈曲。
有酒有曲,很快他们相处得就如老朋友一样了。在喝酒中李白顺口吟出一首诗来,而拉二胡的中年人本来就很欣赏李白的才气,便随即为诗人的新作谱上了新曲。这就是后来流传很久的诗歌《娥眉山月歌》。就这样以曲就酒,诗人与他一直喝到酒楼打佯,李白才依依不舍地与中年琴师道别。
次日凌晨,酒醒后的李白,便催促船家启程。在快要开船时,李白偶然间抬头远望,天边是一片苍茫,似乎少了点什么。在船家撑船后,李白挥手间才想起天边没有了嘉州的明月,心里也多了几分惆怅。船在前行,清溪在后渐渐地变得有些悠远了。
李白还站在船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远方的清溪驿,心头不禁涌出一片酸楚来,脱口吟唱出昨夜写就的《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逾州。在此后,大诗人李白仍然不忘记清溪与那位中年琴师,以后又陆续多次来到清溪喝酒品茗吟诗,但遗憾的是诗人再也没有见到那位琴师。
据当地的老百姓说那位琴师已死于战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