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手机通讯便捷的同时,困惑其智能化导致过于耽误时间,儿童文化产品如何能在给与儿童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做到既不过分“低幼”,又不过度“成人化”,从手机、短视频等成人化产品中“抢回”孩子。仅靠海外引进、坐等“爆款”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要有一套从生产、发布传播到权益保护的成熟产业链,让创作者与市场之间形成积极反馈,才能形成持久活力。
儿童歌曲不是儿歌,不非得用四六句写;儿童歌曲传唱度广,通常由大人写小孩唱。近年北京卫视,每个星期六21:08,首播一声称是“少儿音乐成长节目”,名曰:《音乐大师课》;还开宗明义说办成“一档真正的少儿音乐成长节目”。谁是这档节目主角:“6-13岁的儿童”;谁人担纲音乐老师:“杨钰莹、曹格、韩磊、林志炫”;其宣传语为:“纯真年代经典发声”。
谁是“大师”?何为“经典”?这样好的一档节目,麻烦就麻烦在名曰:《音乐大师课》、其宣传语为:“纯真年代经典发声”这两点上,我便提出“新作品少”“传播面窄”也是两点。孩子们唱了很多应该“大师”唱的“经典”老歌、红歌、军歌、大歌,就是不是大人写小孩唱或大人写给小孩唱的小孩懂得意思的歌。难道儿童歌曲“新作品少”“传播面窄”是大环境问题?
容韵琳1999年央视春晚献唱《七子之歌》纯真可人;林妙可2008年奥运会献唱《歌唱祖国》是对口型!在两个孩子的身边和背后都有成人的策划、摆布、指点,大人也太没谱,孩子是好孩子。可以设想,《七子之歌》和《歌唱祖国》的歌名都有个“歌”字,主题意义又都异曲同工,《七子之歌》和《歌唱祖国》前奏后的开始句都由孩子演唱,实际因何收效各异?
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儿童歌曲也不能例外。口号式、概念化的创作急功近利也就适得其反。自媒体不该是自私的媒体,大人们自己玩而不让小孩玩,将大把时间流失不给孩子们创作,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式,好多年听不见给孩子写得唱得上口的中听的歌一一熊天平、赵俊杰词,熊天平曲的《火柴天堂》,还不是借人家卖火柴的小姑娘,由大叔叔齐秦原唱。
为孩子想,儿童歌曲创作的叙述性意味着零距离故事性的亲切、亲近、亲爱。儿童歌曲“新作品少”“传播面窄”若要改观,对作词作曲的启示之一是口语化讲故事。近年,我姐忆起,小时候,我给爸和她,唱过“王二小”。我还记得另一首歌“我生在哈瓦那”。新时期后,德国的《小小少年》,日本的《一休哥》,都以一滴水见阳光的美给人引领,忘记许多不愉快一一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创作于1962年,安波、木青作词,李劫夫作曲。该作品是我国音乐工作者为配合支援古巴人民反美斗争,用取材于拉美的音乐素材创作的经典歌曲,风靡全世界。
是1970年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遭陷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帮助下,以自己的诚实和善良感动对父亲怀有很深成见的外公,最后外公和父亲冰释前嫌,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但愿永远这样好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在长大
随着年龄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
是一部以日本室町时代初期的特立独行的禅宗僧人一休童年为主角的日本动画,由东映动画出品,1975年10月15日到1982年6月28日于日本NET电视台(1977年4月1日改名为朝日电视台)播出,共298集,播出时间长达8年之久。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并配音成中文版,多次播放也家喻户晓,而主题歌让人经久不忘。
以上词曲创作由央视播出时称《冰凌花·雪绒花》,由电台编辑录下参评获奖时称《冬去春来》,参加全国网络短片大赛时称《十二生肖遍万家》,又参加儿歌大赛时称《生日歌》。
然而,这些例子都是历史,现实生活中最近一些年,父母们为了从手机、游戏中“抢回”子女,可谓煞费苦心,读书、唱歌、培养爱好⋯⋯很快有些家长就意识到,除了花钱还是花钱,电子产品之外,能放心给孩子的文化产品真的很少。
除了花钱还是花钱,无错不成书,名作翻译错,号称的经典,成反面教材。于是,“想给孩子买本书看,却发现问题多多!”还有,“想教孩子唱唱歌,却发现没得可教!”无奈,“难得让孩子放松放松,却不知道干点什么好,还是抱起了手机⋯⋯”
抢之前,须先占;占什么?占动漫。
做游戏,得好玩;夺眼球,要好看。
小大人,不好看;最适合,年龄段。
配音效,全动感;应忌讳,口号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