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苕之华》,上古低层百姓的哀歌。诗歌源于生活,诗歌可以很美,生活从来不易。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
诗人冷雁有诗"工人们没有诗,诗歌早已被日子填满……诗歌被尘埃覆盖,只有荒芜的远方。"
假如,"荒芜的远方"足够远,足够荒芜,大概就是《诗经·小雅·苕之华》里的悲伤。
苕,音tiáo;华,通花。苕之华就是凌霄之花。凌霄花属紫葳科,一种攀援藤本植物,喜暖湿气候,常见于我国中部地区。
凌霄花古代别称"陵苕",花开橘红、大红,或金黄,非常的鲜艳醒目,自有旺盛之貌。所以诗歌以苕之华起兴,以作反衬。
"凌霄花开黄又黄,我心愁苦又悲伤。"丨芸(yún),形容花开正盛之貌。
凌霄花开盛夏,正是天下好时节,光彩娇艳。青野所至,芳草芨芨,好花正浓,诗人为什么看到如此美景心生忧伤?我们现在还不知。
很多人可能没见过凌霄花,你总见过常春藤、爬山虎、剌剌秧此类植物。它们都属藤类,极擅攀援,叶蔓葱茏,郁郁芊芊,一派繁盛青姿。绿叶所至,黄花继开,藤藤蔓蔓花叶相映,想来凌霄花开确实美极……
"凌霄花开,叶蔓青青。早知如此,不如未生。"
欧阳修《秋声赋》说"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可天地之大总有不幸人,眼前凌霄花艳叶青,芊萰葱茏,诗人却发出生不如无的感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蓝草(染料)、葛麻(纺织)也不是随便可以收割的,就算这眼前凌霄花也与己无关,所属者不过孑然一身,无尽的悲伤,我为什么要出生……
苕华三章,以苕之华起兴,前两章开头互文,句式上加强节奏,内容上加强情感,反复咏唱。第二章,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强烈悲情气氛,但还不知原因。最后一章推向高潮,也道出哀伤原因所在。
牂羊丨指母羊(牂,音zāng)
坟首丨不是坟头,为大头之意,头部很大
三星丨泛指星光,三为虚数
罶丨捕鱼所用的竹篓(音liǔ)
朱熹说,"羊瘠则首大,罶中无鱼而水静。"
羊头骨坚硬厚实,羊瘦则显头大;篓中无鱼则水静,但见星光点点而已。因此,窥一羊而知大地萧索,窥一鱼而知水中凋耗。
羊瘦弱的只剩个大脑袋,水中鱼虾尽无,一片死寂。这景象惨淡而突兀,细思极恐。此言饥荒年头,大地萧条、百物凋耗之惨象。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最后两句则是沉痛绝望地呼号,无法压抑的忧愤和控诉。
白居易《秦中吟·轻肥》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即便到了"人吃人"的绝痛境地,可是"鲜可以饱",人也所剩不多了。
啃草的羊都耗不住了,水中鱼虾也熬不住了,可想见,周朝老百姓早已饿殍遍野。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草民不如草木,饥饿的肉体、绝望的灵魂,岂是"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所能比?
《苕之华》描述周朝荒年百姓之惨象,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其实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的几千年来,这种悲剧是普遍存在的。
饥荒背景只是《苕之华》的切入口,诗人悲伤忧愤的并不只是饥荒和流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或许才是诗人在控诉的。
《诗经》不只有很多浪漫唯美,也有很多现实主义精神的呐喊,比如《苕之华》。
今天的我们要幸福的多。当灾难来临,前有子弟兵给我们扛着,后有国家给我们顶着。这是我们整个人生的安全感。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生无烦恼,去无所憾,这种人生多无聊!坦然视之,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欲望,平衡自己心态。
生活本简单,皆因贪念。"贪"字太像"贫",贪让上面的"人"分成了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