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腰痛”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凡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者称为腰痛。背部十二肋骨以下、髂嵴以上为腰。腰部两侧,内居肾脏,故谓腰为肾之外府。腰部正中,系指腰椎。腰痛常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有时亦可单纯以腰痛为主,故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
腰痛所涉及的病证范围较广,可见于西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和脊髓疾病等,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如属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还应参照专科相关病篇。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但湿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若因劳动后汗出过多或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或汗出当风受寒;或久居寒冷湿地等,均可致寒湿入侵,留着腰部,发生腰痛。如长夏湿热交蒸,感受其邪;或膀胱湿热,由腑及脏,以及寒湿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内蕴,阻遏经脉,亦可引起腰痛。如《症因脉治·腰痛》曰:“湿热腰痛之因,或湿火之年,湿热行令,人病腰痛,长幼皆发,此因岁气而成病者,或形役阳亢,外冒湿热之邪,此人自感冒而成病者。”
2.闪挫跌仆,体位不正
闪挫跌仆,损伤肾和经络;或体位不正,长期弯腰作业,经脉气血不畅,腰肌失养;或腰部用力不当,或强力劳作伤肾等,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损伤肾脏,气血瘀滞,发生腰痛。
3.年老久病
高年肾气已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而为腰痛。
二、病机
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故肾病可致腰痛。由于人体足三阳、足三阴、任、督、带等经脉均经过腰部,因此腰痛尚与上述经络病变有关。其中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督、带脉关系尤为密切。因为足少阴肾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之脉,夹背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督脉贯脊上行;带脉起于季肋,绕身一周。若外感寒湿,湿热或瘀血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利,以及内伤及肾,均可发生腰痛。
本病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外邪、痰瘀等邪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精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但一般而言,腰痛以虚为多,且以肾虚为主。因肾藏精,主封藏,若肾之精气亏虚,最易发生腰痛。历代医家亦多认为腰痛是以肾虚为本,纵属实邪,亦每在肾虚的基础上受邪所致。如张景岳说:“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之不足……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说明腰痛虽有虚实,但虚多实少。
在病机演变转化方面,实证久延不愈,邪留伤肾可由实转虚;虚证腰痛,在肾虚的基础上又易感邪加重,每多出现本虚标实的错杂情况。寒湿久郁,可以化热;寒湿、湿热邪痹日久,络脉不利,多致气滞血瘀。而寒湿、湿热、血瘀均可伤肾,寒湿易伤肾之阳气,湿热每易耗伤肾之阴精。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常有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原因。
二、病证鉴别
1.腰痛相关病证鉴别
(1)腰痛以两侧为主,按之则舒,劳则为甚,多属腰肌或肾脏疾病。
(2)腰一侧剧痛,活动不利,发病急暴,或有闪挫损伤史,多属急性扭伤。
(3)腰痛而伴有尿频急、灼痛者,当与热淋鉴别;若腰一侧突发绞痛,坐立不安,伴有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血尿,应与石淋相鉴别。
(4)腰部正中疼痛,弯腰不利,多属脊椎病变。
(5)腰痛的发作,每因气候变化而加剧,多属风湿病。
2.腰痛与肾痹鉴别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三、相关检查
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病的诊断;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线片或CT有助于腰椎病变的诊断;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辨证】
一、辨证思路
腰痛的辨证以明辨邪正虚实为原则。新病腰痛多为邪实,表现为寒湿、湿热、瘀血;久病腰痛多为正虚,以肾虚为主。
二、类证鉴别
1.辨邪实与正虚
邪实者,病史短,发病急骤,痛势剧烈,拒按,多由外邪所致。正虚者,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多由肾虚所致。
2.分清病理因素
腰痛酸胀重着,属湿;兼有冷感,得热为舒,属寒湿;腰痛兼有灼热感,为湿热;腰痛如锥如刺,难以转侧,动则痛剧,为瘀血;腰痛酸软无力,劳则为甚,多属肾虚。
三、证候
1.寒湿痹阻证
症状: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势不减,阴雨发作或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缓。
病机分析:本证为寒湿痹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寒湿留着腰部,痹阻经络,寒主收引,湿性凝滞,两邪相合,故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寒湿为阴邪,得阳始化,静卧则寒湿停滞,故痛不减轻;阴雨气候,水湿偏盛,内外相合,则腰痛加剧;苔白腻,脉沉迟或缓,均为寒湿留滞之象。
2.湿热壅遏证
症状:腰痛伴有灼热感,气候湿热偏盛时为甚,口苦烦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湿热壅阻腰部经脉,则腰痛有灼热感;湿热当令之际,内外之邪相引,故其痛加重;湿热蕴中,则口苦烦热;湿热下注,故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3.瘀血阻络证
症状:腰痛如锥如刺或如折,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势轻者俯仰不利,重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或伴血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病势急暴,突然发病者,多有闪挫跌打外伤史。
病机分析:本证为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故腰痛如锥如刺如折;瘀阻部位固定,则痛有定处,俯仰转侧不利;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痛甚;瘀血内阻属实,故痛处拒按;若外伤及络,络损血溢,则伴血尿;舌紫暗,脉涩均为瘀血之征。
4.肾精亏虚证
症状: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色[[!NFBE2]]白,怕冷,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苔薄白,舌质淡润,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心烦,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肾精不足,不能濡养腰脊。腰为肾之府,肾主骨髓,充养腰部,若肾之精气亏虚,骨髓不充,腰脊失养,则腰酸软而腿膝无力;病性属虚,故喜按喜揉;劳则气耗,故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肾阳不振,阳失温煦,故面色[[!NFBE2]]白,怕冷,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每见口咽干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等症。
腰痛病初多表现为寒湿阻络证;寒湿郁而化热,则可出现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日久,既可与瘀血阻络证并见,亦可与肾精亏虚证并见;老年体虚者,病初即可呈现肾精亏虚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腰痛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邪实者,当祛邪通络,并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给予不同治法。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血瘀当活血。正虚者,当补肾益精,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实证经治邪去大半后,酌予补肾培本,以求巩固。
二、基本治法
1.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法
适应证:寒湿痹阻证。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味。
常用药: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健脾胜湿;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独活、牛膝祛风湿,利腰膝,且能引药入经。
加减:寒邪偏胜,腰冷痛拘急,加制附片或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温经祛寒止痛;湿邪偏胜,痛引下肢,酸重无力,加生苡仁、防己、五加皮、晚蚕砂祛湿散邪;风湿相合,腰痛引及肩背、腿膝,加防风、独活、秦艽祛风通络;寒湿伤阳者,参以温补,具体用药按肾虚证治疗。
2.清热利湿,舒经通络法
适应证:湿热壅遏证。
代表方:四妙丸加味。
常用药:苍术、黄柏苦温燥湿清利;薏苡仁、防己、萆薢、海桐皮、络石藤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牛膝益肾利腰,通利经脉,并能引药下行。
加减:若肾与膀胱湿热偏盛,伴有小便热赤,量少,加泽泻、白茅根、车前草清热利湿;湿热耗阴,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质红,酌加生地、知母、龟板等养阴生津。
3.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
适应证:瘀血阻络证。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合抵当汤加减。前方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用于风湿之邪痹阻经络、腰部,气血瘀滞,而致周身及腰部疼痛,转侧不利之证;后方破血逐瘀,通络止痛,用于瘀血阻滞之腰痛。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络;没药、五灵脂、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破瘀通络;牛膝引药下行,祛瘀利腰。
加减:血瘀络损,大便色黑如漆,加制大黄化瘀活血;尿血,尿色暗红或夹血块,加大小蓟、白茅根,并吞服参三七、琥珀祛瘀止血;兼有风湿加独活、秦艽;体位不正,闪扭挫伤,加乳香、延胡索行气活血;病久肾虚,伴有形体消瘦、腰膝无力者,加杜仲、川断、桑寄生、熟地补肾强筋利腰。
4.补肾益精法
适应证:肾精亏虚证。
代表方:右归丸合左归丸加减。前方以温补肾阳为主,治肾阳亏虚所致腰腿酸痛无力;后方滋养肾阴,治肾阴不足,精气内伤,腰痛酸软。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补肾益精;狗脊、杜仲、胡桃肉补肾壮腰;当归养血活血。
加减:偏于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补骨脂温养肾阳;偏于阴虚,加龟板、女贞子、生地滋养肾阴。夹有虚火,口干苦、溲黄,加知母、黄柏滋肾泻火。腰痛日久,无明显阴阳偏虚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壮腰止痛。
此外,若因脾虚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充养形体,消瘦乏力,中气下陷,或行立较久,劳力负重太过,耗损肾气,而致腰酸腰痛,气短神疲者,治当补肾健脾,益气升提,培补后天以资先天,在补肾药中加党参、黄芪、升麻、白术等以益气升举。
三、复法应用
1.温经散寒,培补肝肾法
适应证:寒阻正虚证。症见病久不愈,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侧不利,面色无华,腿软无力,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缓。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前方具有温脾胜湿功能,用于寒湿留着腰部,腰痛酸冷重着者;后方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之功,用于痹证日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者。
常用药: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健脾胜湿;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痛;防风、秦艽祛风化湿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2.补肾壮腰,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肾虚瘀阻证。症见腰部疼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腿膝酸软,遇劳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
代表方:青娥丸合桃红饮加减。前方补肾壮腰止痛,用于腰痛日久,无明显阴阳偏虚者;后方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于痹证日久,瘀血阻络之证。
常用药:杜仲、补骨脂、牛膝、续断、狗脊补肝肾,强筋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威灵仙祛风通络。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猪腰子2只,杜仲15g,加盐少许,煮烂,喝汤吃腰子。治肾虚腰痛。
(2)炮山甲、黑丑等份,研细末,每服1.5g,每日2次,用黄酒送服。治外伤血瘀腰痛。
(3)地鳖虫焙黄,研粉,每次3g,每日2次,黄酒送服,治外伤腰痛。
2.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功能与主治:滋阴益肾。主治肾阴虚腰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8粒,每日2次。
(2)金匮肾气丸: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主治肾阳虚腰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8粒,每日2次。
(3)大活络丸: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治风湿腰痛夹瘀者。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
(4)壮腰健肾丸:功能与主治: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主治肾虚风湿腰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3.5g,每日2~3次。
(5)独活寄生丸:功能与主治: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之腰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黄酒少许空腹送服。
3.外治疗法
(1)酒精、生姜、葱白各适量,捣烂外敷局部,用于寒湿、外伤瘀血腰痛。
(2)川乌头1g,去皮,生用,为散,醋调,涂在纸帛上,敷痛处,须臾痛止,治腰脚冷痹疼痛。
(3)肉桂30g,吴茱萸90g,生姜120g,葱头30g,花椒60g,烘炒热,以绢帕包裹,熨痛处,冷则再炒熨,治肾虚腰痛。
五、临证勾要
1.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活血化瘀药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证型,但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取的药物和用量应有所区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血脉;病情相对缓解,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取活血化瘀之药配合搜风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三七、莪术、虻虫、水蛭、露蜂房、全蝎、蜈蚣等。
2.重视原发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腰痛的病因很多,外感、内伤、跌仆闪挫均属常见,腰痛又与许多疾病相关,因此临床既要辨证治疗,还要针对原发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泌尿系统的感染、结石可引起腰痛,治疗可参考淋证等节,采用清热通淋排石法;肝胆系统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生殖系统疾病等,也可累及腰部,引起疼痛,治疗时首先应考虑原发疾病的治疗,切忌腰痛治腰,以免贻误病情。
3.强调综合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牵拉复位、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穴位注射、药物外敷、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可配合熨法治疗,如将肉桂、吴茱萸、葱头、花椒四味捣匀,炒热,以绢帕包裹熨痛处,冷则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贴之,可提高治疗效果。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临证辨治应注意“通中寓补”
腰痛的发病原因诸多,或由外邪、痰瘀等邪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或因肾精亏虚,腰府经脉失养所致。腰为肾之府,因肾藏精,主封藏,若肾之精气亏虚,最易发生腰痛,故腰痛以肾虚为本。初起虽属邪实,不通则痛,但在祛邪之时应注意酌配补肾强腰之品,临床多用桑寄生、川断、金狗脊、牛膝等。如肾结石长期不愈,患者往往仅表现腰部常苦酸痛,此时肾虚与湿热是邪正虚实的两个对立面,不可一味清热利湿排石,通过补肾以助气化,可以加强排石利水作用,故常选用补肾的药物,如杜仲、桑寄生、川断、金狗脊、怀牛膝、胡桃肉之类。胡桃肉补肾润下,可用作食疗单方。若偏于阳虚者,表现腰部酸痛、畏寒、舌质胖大淡紫、脉沉细者,可加入巴戟天、肉苁蓉、鹿角胶、补骨脂、制附片、肉桂之类激发肾气,而肉桂尤能直达下焦助阳化气。若湿热久蕴而致阴伤,表现为腰痛、口干、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酌配生地、玄参、炙鳖甲等养阴软坚化石。
2.化瘀通络是重要治法
腰痛病久,每多夹瘀,无论祛邪或补肾,均可配活血化瘀通络之剂,必要时亦可配伍虫类药搜风通络剔邪,多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土鳖虫、制军等。如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临床可见腰部刺痛、钝痛、拒按、或尿中有血、舌质隐紫或有瘀斑,此属血瘀征象,由湿热久蕴,络脉瘀阻,络损血溢所致。治疗当以化瘀为主,一般常用王不留行、失笑散、益母草、郁金、延胡索、怀牛膝、虎杖、木贼草、桃仁、茜草根、藕节,以及虫类走窜药如穿山甲、土鳖虫等。据临床观察,化瘀药的应用不但对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腰痛、血尿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对结石排出后的腰痛持续不易消除、络脉瘀滞现象未复者,亦可获得良好的作用。
二、验案举例
王某,男,40岁。患者因夏季炎热,夜卧竹床,次日即感两腰酸痛沉重,活动转侧不利,起卧不能自主,大便十多日未通,舌苔薄白,脉细弦。处方:甘草6g,茯苓18g,干姜6g,白术9g,独活9g,川芎9g,川桂枝4.5g,全瓜蒌30g,芒硝(冲服)3g。
上药服3帖,并配合针灸治疗,腰痛已有减轻,能扶着行走,大便亦得通畅,苔脉如前。原方去全瓜蒌、芒硝,加桑寄生12g,细辛3g,生苡仁12g,续服3剂,腰痛渐缓,仍守原法调理善后。
按:此例患者证属寒湿袭于肾府,经脉不利,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肾着”病也。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佐以通腑,方从甘姜苓术汤加味。
【预后及转归】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病易反复,每多缠绵难愈。腰痛是一个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故对腰痛的诊治,应求其原始病因综合判断处理,一般而言,原发病得愈,则腰痛亦随之减轻或消失。
【预防与调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治愈后应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腰痛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