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本身有点问题。首先,优点和缺点都是性格或行为特征,从本质上讲属于精神、思想范畴,不可能以生物遗传的方式继承,所以请把“天生”去掉。其次,在这个信息发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或日本人,人性的差别不大,因此,把某个群体的性格特征标签化不科学,也不妥当。
那么,中国人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是否就不存在显性的优缺点呢?当然也不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一方水土”就是环境——环境造就人。既然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阶段、发展程度都有别于他国,自然也会造就中国人独有的优缺点。
“淮橘为枳”,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滋养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中国人推崇的行为,无不是传统文化的映射。比如,韩信有胯下之辱,张良有拾履之羞,但他们终成大器,这叫韬光养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李白诗云“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现的是中国人知恩图报的心理;不受嗟来之食讲的是中国人的自尊;卧薪尝胆则表现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当然,也有成王败寇这样以胜败论英雄的功利思想,以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自私行为。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其中心思想如忠、孝、仁、义、礼、信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之精粹,经代代相传,仍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使得当代中国人继承了先人保家爱国、孝敬长辈、扶助弱小、礼让他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优点。
传统文化亦有糟粕,如“三纲五常”,但更多情况是后人曲解先贤著述,还以此安身立命,这也造就了部分中国人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一是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中庸,无立场则不冲突。三是世故,左右逢源,沾沾自喜。四是畏权,谁掌握权力,就奉谁为老大。五是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六是功利,只看结果,不讲过程。
《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说,物质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精神文明。
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每周一要从厂里坐公交车到学校,每次坐车都是一种恐怖的经历。有时候司机还没上车,公交车窗户先被人扒开了,有人要从窗户爬进去;车门一开,大家一拥而上,速度堪比博尔特。为什么?车太少,人太多,没座位意味着你要被挤成相片。有一次代表家里去村子里参加亲戚婚宴,我是饿着肚子回来的。上道菜,十秒之内抢光;上盘瓜子,转瞬进了老太太们的衣服口袋。所以,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的自私、不守秩序、不讲规矩,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再看现在。首先,从细节来看,国人的文明程度、个人修养普遍提高。公交上礼让老弱病残很常见,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会让多数人侧目,就是大街上问个路,也总会有人热情指点。其次,扶危救困的行为被社会普遍认可。这从各种志愿者协会的出现可见一斑。第三,年轻一代的进取意识明显提高。这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倡导分不开。
这几十年是中国急剧发展的几十年,国人思想、性格、行为的变化犹为明显。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文明修养的提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互相猜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中华传统美德受到极大挑战。
八、九十年代,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那是个全民族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时代,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功利主义、逐利思想和全民浮躁。
2000年以后,社会治理趋于规范,社会文明重新得到重视,大多数中国人在保持积极进取心的基础上,多了一些温和、从容、理性,更多人能够认真审视自我、完善自我。
总体上说,中国人的民族修养、行为、习惯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我们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抱有了更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