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将注意力放在汉尼拔身上,那根本不是重点,电影里女议员的一番话才是戏眼。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恐怖片是因为它主题深刻。
先科普一件事,《惊魂记》里的诺尔曼与《沉默的羔羊》野牛比尔来自同一个原型——埃德·盖因(Ed Gein),绰号“平原屠夫”、“普莱恩菲尔德食尸鬼”。
这个变态连环杀手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好莱坞电影半壁江山。
先给大家拉个表单——
《惊魂记》(1960年)
《钩子上的三块肉》(1972年)
《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年)
《癫狂》(1974年)
《疯子》(1980年)
《地狱旅馆》(1980年)
《沉默的羔羊》(1991年)
《艾德与亡母》(1993年)
《人皮杀手》(2000年)
《千尸屋》(2003年)
《贝茨旅馆》(2013年-2017年 五季美剧)
……
这些影视作品角色事件原型统统来源于埃德·盖因。
在技术层面,《惊魂记》并不亚于《沉默的羔羊》,之所以被拍成黑白影片,是导演希区柯克故意而为之。
先不说“道”,在“术”的层面当时在好莱坞已经独步天下了,但《惊魂记》仅仅拿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输给了同年导演比利·怀尔德的《桃色公寓》。
为什么?因为《桃色公寓》在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给出“果”,还给出“因”。
相比之学者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一贯的手法是先让你变傻再让你变聪明,他只是一个从礼帽里不断往外扯兔子令你不断惊奇的魔术师。
女议员的女儿凯瑟琳失踪,警方初步结论是遭遇绑架,根据捡到的凯瑟琳被割破的衣物,断定是连环杀手野牛比尔所为。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高智商的妈妈是如何应对的——
女议员录了一盘录像带,拿到电视上播放。她并没有对着荧屏大声斥责罪犯,而是侧面抒情,她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女儿的青春期、童年、甚至是婴儿时代,那种语气仿佛在跟亲友聊家常。
正在观看电视节目的FBI学院女学员克拉丽斯发出感慨,这个女议员太聪明了!
因为女议员在给凶手上课,确切地说是补课,补上野牛比尔从小失去的亲情和应有的温存,甚至是为人基本常识。
女议员意图唤醒罪犯一个意识——我的女儿、那个你绑架的女孩子,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物品。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笑,这还用说?那当然是个活生生的人了,活蹦乱跳、有血有肉。
这个,我们正常人知道,但野牛比尔们不知道,他们没这个认知。一个小小的基本常识,他们都没有最基本的认知和感受。
在他们潜意识里,人就跟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没什么两样,锯胳膊锯腿就跟锯一根桌子腿一样。
这侧面反应他们的童年是缺失的,尤其是在六岁之前,没有得到双亲足够的爱抚和肢体接触,对人类的肢体缺乏认知和留恋。
《沉默的羔羊》追本溯源,向一个病态的后工业文明社会开刀,鞭辟入里地展示了“野牛比尔”此类怪胎的社会心理成因。
也顺带向社会民众科普了“情感养育”这个话题,这是功德无量的。
随即“情感养育”也成为许多国家的热议话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论及情感养育时,曾谈到著名的“白宝山案件”。白宝山在被北京石景山警方抓获后,笑着说道:“我知道你们是假装办户口敲开我家门,哪里有晚上办户口的,还来了四个警察?知道嘛,是我妈救了你们四条命!”白宝山当时想从抽屉里掏枪,但他犹豫了,因为他不想当着妈妈的面杀人。
李玫瑾说她在听到这件事后,第一反应是这个人六岁之前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事后证明果然如此。
现在许多育儿书籍都在反复强调情感养育,孩子和母亲要有一个1对1的抚育过程,建议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要经常抱抱你的小孩,道理便基于此。
相比之同类型影片,《沉默的羔羊》不仅拿出了“果”,同时也给出了“因”。这是一部有社会良知的电影。
《沉默的羔羊》的艺术野心不止步于此,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提问。
片中还有一场戏容易被观众忽略,就是汉尼拔在被押送到田纳西州孟斐斯机场时,汉尼拔与女议员有一场短兵相接的对话。
汉尼拔自恃自己还有用,当众对女议员进行了无情的羞辱和嘲讽——
看到这里观众隐约感觉到有一条新的线索,但影片并没有铺陈下去。
其实原著小说里给出了大量描写,议员女儿凯瑟琳也是个问题少女。FBI在办案初期搜查凯瑟琳房间,不料搜出大量不方便描述的照片,大家装没看见,只有性情耿直的克拉丽斯想把这些与凯瑟琳交往过的男人一一排查(工程浩大呢)。
如此说来,凯瑟琳的议员妈妈即使有着睿智的头脑和高超的处世技巧,她自己也解决不了单单一个家庭成员、自己女儿的成长问题,还遑论什么达则兼济天下呢?
凯瑟琳的母亲就仿佛是成天忙忙碌碌为了功成名就甚至乞一口吃食沦为加班狗、后工业时代人类命运的缩影,收之桑榆、失之东隅,顾此失彼。
《沉默的羔羊》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文本,对后工业文明进行了冷静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这头洪水猛兽到底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还是灾难?这也是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这正是影片的经典所在。
(全文完)